<code id="7ppob"></code>

    <wbr id="7ppob"></wbr>

        三胡故里

          三胡故里位于張本村境內,東臨鹽徐高速、北靠青年路、南沿蟒蛇河、西至張本公路,是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態廊道“首發站”。三胡故里以胡喬木、胡啟東、胡公石名人文化為依托,打造以“紅色文化、書法文化”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的現代鄉村旅游典范,“胡氏三杰”分別在中華民國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跡和豐厚的遺產。三胡故里核心區占地面積165畝,建筑風格以仿古建筑為主。2018獲批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1.jpg

        張本村

        4.jpg

        胡喬木紀念廣場

          “三胡故里”由胡喬木、胡啟東(胡喬木父親)、胡公石三位胡氏杰出人士命名。胡啟東(1885—1957),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光緒28年秀才,1913年,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1923年回鄉創辦鞍湖小學,獨纂《續修鹽城縣志》,并為里下河地區的水利規劃和建設做了大量工作,曾應邀參加開國大典,受到毛澤東接見。逝后葬于北京八寶山公墓。胡喬木(1912—1992),無產階級革命家,1932年在家鄉鹽城入黨并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7年奔赴延安,1941年到毛澤東身邊任秘書,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新華社社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務,素有“中共中央一支筆”的雅稱,1992年9月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胡公石(1912—1997)我國著名書法家,出身書香門第,自幼愛好書法,1932年在上海讀書時拜當代草圣于右任先生為師,作為于先生的唯一入室弟子,跟隨其13年之久。他為中國的標準草書事業的創研、完善、普及 、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晚年,為中日文化交流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胡公石先生逝世后,安葬于張本莊東側的蟒蛇河北坡。

        2.jpg

        胡公石書法藝術陳列館

           “三胡故里”景區人文、地理風貌獨特,蟒蛇河蜿蜒曲折、靈動多彩,百年輪船碼頭遺址,有著悠久的紅色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承,三胡景區以胡喬木為主,凝結成偉大的紅色文化,胡喬木生平紅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從歷史經驗中總結規律,從歷史教訓中汲取養分,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一項必修課。黨員積極分子、愛國人士、群眾、積極來三胡故里參觀學習,弘揚老一輩革命家和仁人志士矢志報國的家國情懷,學習胡喬木生平的優良傳統和廉政作風,傳承老一輩愛國精神,堅持創業創新,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胸懷紅色愛國情懷積極投身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偉大實踐中,開創屬于新一代人的歷史偉業。

        5.jpg

        胡喬木生平陳列館

          胡喬木生平陳列館獲得了鹽城市黨史教育基地、 黨員教育基地、 鹽城市干部黨性教育現場教學示范點、江蘇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鹽城市鹽都區廉政文化示范基地、鹽都區社區教育游學基地等。胡喬木故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胡故里堅持走紅色旅游及紅色教育精品線路,以弘揚紅色文化為主題,打造成為有特色、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書法研學創作交流基地等文化品牌,用紅色文化理念發展旅游,樹立品牌作用,打造特色景區。

        亚洲精品嫩草研究院久久